icon

新闻 资讯

News and information

AI:加速能力退化的元凶

发布时间:2025-07-05

  过度依赖大语言模型(LLM)正在加速软件工程师的能力退化。LLM永远无法替代人类的批判性思维。


  编者按:当业界沉迷于用AI提效的幻象,本文以程序理论与熵增原理揭穿残酷真相:过度依赖LLM正加速工程师批判性思维退化,而重塑技术敬畏已成生存必修课。


  越依赖LLM,智商越低


  自2022年末AI浪潮席卷公众认知以来,相关讨论已汗牛充栋。作为从业二十年的软件工程师,我想谈谈观察到的两种危险认知。


  “LLM是我的好搭档”


  不会真的有人把程序当成自己的伙伴,这话的潜台词其实是:LLM能给用户带来巨大收益。


  把LLM当盟友的工程师,往往被迫或主动追求速度至上——对他们而言,交付速度比思考深度更重要。虽然LLM确实能快速生成代码,但也会伴随着各种长尾风险:


  使用LLM的风险


  · 输出风险:LLM可能给出明显错误的代码(比如无法编译的),更危险的是生成看似正确实则暗藏逻辑漏洞的代码。如果使用者缺乏判断能力(比如让项目经理生成源代码),风险将陡增。


  · 输入风险:LLM不会质疑存在诱导性、前提错误或语境缺失的指令。例如工程师要求“用C#实现线程安全的列表”,得到200行完美代码——但这仍是错误答案,正确问题应是“如何让这段代码线程安全”,正确答案只用加一行代码"System.Collections.Concurrent"。LLM无法识别这种XY问题,因为你没要求它这么做。


  · 未来效率:这是升级版“技术债”问题。AI能以惊人速度摧毁代码质量。见过囤积癖患者的屋子吗?外表光鲜,内里却污秽不堪。开发者正发现:缺乏严格约束时,LLM生成的代码正是如此。


  · 能力退化:当个人或组织将思考外包给LLM,人才将迎来灭绝:


  资深工程师失去在攻坚中成长的机会,现有能力逐渐萎缩:


  “微软研究发现:AI带来的自信常以牺牲批判性思维为代价”


  “在这个推崇‘条件反射式AI使用’的世界,我主张保留编程的手艺本质”


  “LLM直接给我成品结论,却剥夺了思维成长的过程”


  初级工程师永远无法建立核心能力,更遑论培养下一代。


  · 创造剥夺:众多开发者反馈AI夺走了心流状态和创造乐趣。


  “我会变成多余的吗”


  答案是不会。当然,有些举措能让你在LLM时代更具不可替代性,这将另文探讨。


  LLM永远无法具备两种编程核心能力:程序理论(program theory)与程序熵(program entropy)。


  程序理论


  ......严格来说,编程应该看作是一种程序员对手头事务形成或达成某种洞察、理论的活动


  ——彼得·诺尔《编程即理论构建》(1985)


  这位计算科学泰斗指出:程序不是源代码,而是大家分享的心智建构:一种理论或设计。工程师从中衍生出代码,但真正有价值的产物是设计而非代码。


  理解程序理论与代码文本差异的实验:让水平相当的两组工程师隔离工作。A组开发终端象棋程序,B组等待。完成后将A组代码交给B组,要求两队同时添加人机对战功能。


  问:哪队能交出更优方案?


  答:A组。因为他们刚构建完程序心智模型,B组则从零开始。


  诺尔认为,程序终需维护改造。如果只是掌握代码而无设计洞察,改造成本将倍增。回想我们初次接触大型代码库时,效率总是从零开始爬升——这正是心智模型加载的过程。


  LLM与程序理论


  现有LLM受限于上下文窗口,永远无法掌握程序理论。唯有人类能构建并保有这种心智模型。


  程序熵


  复杂性是编程一个基本的反作用力。


  ......程序开发是熵减过程......维护则是熵增过程,再精妙的维护也只能延缓系统沦为不可修复废品的进程


  ——弗雷德·布鲁克斯《人月神话》(1975)


  这位计算机先驱断言:开始开发程序后,任何修改都必然增加复杂度。但符合设计理念的改动能延缓熵增。


  LLM与程序熵


  LLM本质是token预测器,仅工作在文本层面。它无法进行概念性思考——不会推理理念、图表或需求文档。所有用过LLM修改过大段代码的人都目睹过:它常进行诡异的多余改动,对话越久偏离越远。诸位见过几次LLM真正降低来代码复杂度的?


  唯有人类能对抗熵增。


  结语


  两位先驱对软件设计与复杂性的洞见,恰是这个时代的解药。


  若你期待AI助推职业生涯,警惕它可能适得其反——LLM正在加速能力退化。


  若你已是资深工程师却担忧失业,请建立更辩证的认知:LLM永远无法取代人类工程智慧。


  企业追逐AI旨在通过工程标准化降本,但正如离岸开发的经验所示,LLM不仅难达预期更衍生新风险。眼下滥用AI的企业必将承受长尾成本,要么转型要么消亡。人类工程师的长期价值从未改变——世界始终愿为技术实力与深度思考买单。


  AI不会消失,但请把它当成工具,而不是拐杖。持续深耕2019年就被珍视的那些工程核心能力吧。


本文来源:36氪

文章转载于其他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